top of page

 

​編織工作坊

_CT_8094.JPG

2018年7月5日    越手編織工作坊

2018年7月8日    小池編織工作坊今井編織工作坊穴山編織工作坊

2018年7月10日   羽倉編織工作坊百ノ木編織工作坊

2018年7月10日   上/下加用編織工作坊

2018年7月14日   足滝編織工作坊朴木沢編織工作坊​、宮野原編織工作坊​

2018年7月15日   大井平編織工作坊

​當中津小學的草繩製作逐漸進入狀況,志工們也開始分批為接下來的十餘場編織工作坊所忙碌。

 

配合《跨越國境.絆》作品,此次編織工作坊的編織工法也是「固定經線、上下穿繩」。神奇的是,後來我們得知其實遠在日本縄文時代,以新潟為中心的地區也有類似的稻編文化,在當地稱作「編布(アンギン)」。關於這段歷史將在新潟編布歷史的頁面進一步說明。

​志工們在工作坊前一天​必須熟悉穿繩形式、搓繩接繩方法,並製作穿繩的木棍,事先綁好經線草繩、切好磨好木牌等備妥材料。

​事前準備

​※因為筆者只有參與第一場越手編織工作坊,所以本篇結合自身經驗與志工維尼的編織工作坊SOP,並選取各場工作坊的相關照片,簡單介紹編織工作坊的流程。若有興趣,未來會在上方連結放入各場工作坊不含敘述的照片精華集錦,目前我沒有能力向其他志工邀稿嗚嗚(*´Д`)つ))´∀`)

 

DSC_2666.JPG

秋女阿姨摸索編織形式

(攝影/張堇紋

DSC_2671_edited.jpg

熟悉編織形式

(攝影/張堇紋

40952025_1982439658485790_82021795414482

學習最困難的搓繩技法

(攝影/余孟品

20180801_180814_0150.jpg

穿繩木棍與少女們(不要問我為什麼只有這張是黑白ㄉ)

(攝影/林建享

40967372_1982571941805895_59251952550150

​經線草繩綁緊不鬆弛大約要長一公尺

(攝影/呂大吉

40962702_1982416541821435_48993925073532

​穿洞的經線草繩有八條,另綁一繩可圍在編織者的腰際

(攝影/呂大吉

2018-07-08CCTM_129.jpg

木棍數量有限,只能在上一場工作坊結束後才能重新穿繩再利用

(攝影/一隻貓貓 影像工作室

DSC_2734_edited.jpg

切木製名牌

(攝影/張堇紋

編織工作坊過程

工作坊最開始,林舜隆老師先針對《跨越國境.絆》作品做說明,並簡單交代整個團隊在新潟裝備都準備好了,參與者只要將木棍綁在腰上坐下,便可以拿起草繩穿梭開編!編織工作坊的編布,以兩人一組為單位,從兩方同時進行編織,雙方越編越近,最後相遇(*´ω`)人(´ω`*)

筆者參加的第一場越手編織工作坊,參與的居民以老人家為多。越往中間編織,身體必須越向前傾,當初我們沒有考慮到這其實是個不太舒服的姿勢。後來其中一位老人家便解開腰部的草繩,把編布編織好的部份往木棍的方向捲,如此一來便能挺挺坐直繼續往下編。真是聰明!

IMG_1913.JPG

兩人一組的編布

(攝影/鄭小熊

DSC_1092.jpg

穿繩

(攝影/鄭小熊

41252292_1982858838443872_15017642674209

​把織好的部份捲起來!

(攝影/Celine

編織用的草繩長度不能太長,穿到一定程度要利用搓繩的方式將新繩與舊繩接起來。許多志工在事前學習搓繩的時候,就花了不少時間,各地居民們也大多無法在短時間內學會。不過,先前也有提及新潟的稻編文化歷史悠久。聽說別場工作坊確實有更老一輩的居民會搓草繩,一下就上手。

2018_0715_10392400(2).jpg
2018_0715_09565700.jpg
IMG_2002.JPG
2018_0715_09311900(2).jpg

搓草接繩

(攝影/閔閔

最後,在木牌寫上自己的名字、側邊寫上工作坊地點,掛在作品上,就完成啦!(ノ>ω<)ノ

IMG_1935.JPG
2018_0715_10120700(2).jpg
2018_0715_11022500.jpg

​掛上名牌!

(攝影/閔閔

DSC_1156.jpg

最後與居民合照

(攝影/謝函妤

bottom of pag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