工
作
場地


志工團前期的工作場地在「中津小學」,離我們秋成的家很近,開車不用五分鐘,走路約十分鐘,就可以抵達。
近十年來,日本各地都面臨少子化、地區人口流失等問題,經合併裁撤的學校多達上千所。中津小學也是其中之一。常常來拜訪我們的地方記者鈴木先生,也是中津小學的畢業生。據說二、三十年前他在學時,全校共有兩百多人,而2015年廢校時,全校只剩約五十人。
閉校雖然是件令人難過的事,但中津小學的校舍還是維持著廢校前的模樣。除了有各種如「早ね、早おき(早睡早起)」、「みんな、ともだち、いじめはしません(大家都是朋友,不會欺負別人)」等溫馨提醒的標語,也貼著「今までありがとうございます(至今為止謝謝你們)」的感謝語。

工作現場
(攝影/林坤煌理事長)
從中津小學正面看,左半部是我們工作的半室外水泥地。原本可能有一面以落地窗為主的牆面,在廢校之後留下木製的窗框,變身為畫框,框住深綠的山林與青綠的稻田,以這樣的景緻為背景,志工們馬不停蹄地挑揀稻草、製作草繩 。

綠如畫的工作背景
(攝影/Esthel)
工作場所的右邊似乎是中津小學的校門口,一進去就會看見學生們的鞋櫃。鞋櫃後有幾間教室。教室的牆外貼滿了中津小學學生的照片,彷彿將當時的美好記憶濃縮在一個又一個笑容之中,靜靜的守候在此。

中津小學校門口,是我們放置稻草的地方
(攝影/鄭小熊)

中津小學同學們的大頭照以及夢想小卡
(攝影/鄭小熊)
中津小學的右邊有一塊大草皮,一眼望去非常整齊,似乎常有人整理。再往後走,有一個1967年建成的游泳池,游泳池有八個水道,可推測中津小學當時的學生數量應該不少。被大自然所圍繞的中津小學,至今也時有小學老師帶領班級,或是父母攜子來郊遊。

中津小學右側風景
(攝影/Esthel)

來中津小學附近郊遊的小朋友們
(攝影/鄭小熊)

通往體育館的樓梯
(攝影/一隻貓貓 影像工作室)

五彩繽紛的樓梯
(攝影/鄭小熊)

廁所入口
(攝影/一隻貓貓 影像工作室)

中津小學非常重視體育,體育館四周掛有鼓勵選手的布條
(攝影/呂大吉)
寧靜的體育館令人心平氣和。有時我們會在體育館的講台上稍作休憩偷閒。講台上有一台鋼琴,有些志工偷偷彈琴練曲,樂音輕輕地流瀉到樓下。

鋼琴發表會(假的)
(攝影/Esthel)
中津小學廢校後,也持續為地方活用。除了借給藝術祭製作團隊的我們,平時多作為社區活動的場所。尤其是體育館,偶爾舉辦講座,而學生球隊也會借用球場練習排球。
以「地方再生」為中心理念的越後妻有大地藝術祭,也有不少利用廢棄學校進行的創作,例如化為繪本與木之實美術館的真田小學、奴奈川キャンパス(奴奈川小學重生計劃)、以最後的教室重生的東川小學等。

最後留下掛牌,工作移至穴山
(攝影/呂大吉)


志工團後期的工作場地在穴山。
在穴山公民館外有設立越後妻有大地藝術祭的黃色指示牌,作品放置處在徒步不到五分鐘的距離。沿途右側先有一些住家,而後兩側都是青綠田野。雖然天氣炎熱,但看著晴空萬里與田林相接,令人心曠神怡。

看到指示牌,再一直往下走就到了
(攝影/Esthel)

走往作品的路
(攝影/呂大吉)

入口遠景
(攝影/林舜龍)

從作品放置處往右看是田林交接
(攝影/Esthel)

入口近景
(攝影/鄭小熊)

工作現場
(攝影/Celine)
這裡算是森林的入口,有如俗世與大自然的交界處。自水泥地踏入枯葉殘枝的褐色地毯,彷彿成了另一個世界。四周為高大的樹所擁,陽光像好奇訪客的森林小精靈般,從枝葉間隙悄悄施了魔法,讓樹林裡的綠多了幾分層次。

綠蔭濃密
(攝影/鄭小熊)

志工團裡也躲著一個小精靈
(攝影/Esthel)

回首
(攝影/張瓊文)
從作品放置處再順路往下走,會到達足瀧車站。
這段山路曾經是穴山村與外界連接的唯一途徑。自從開闢了柏油路之後,居民就鮮少利用它而漸漸荒廢。2015年林舜龍老師與志工團隊聯合穴山村與足瀧村的村民重整這段古道,現在是不少學生上下學的必經之路。而今年我們也與居民合作進行古道修復。
古道修復過程
(攝影/一隻貓貓 影像工作室)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