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op of page

 

場地

中津小学校

〒949-8311 新潟県中魚沼郡津南町中深見甲2348

40001269_1966247113438378_12626621667423
40006458_1967026990027057_28964303212705
秋成到中津.png

​志工團前期的工作場地在「中津小學」,離我們秋成的家很近,開車不用五分鐘,走路約十分鐘,就可以抵達。

近十年來,日本各地都面臨少子化、地區人口流失等問題,經合併裁撤的學校多達上千所。中津小學也是其中之一。常常來拜訪我們的地方記者鈴木先生,也是中津小學的畢業生。據說二、三十年前他在學時,全校共有兩百多人,而2015年廢校時,全校只剩約五十人。

從不同角度看中津小學

(圖片引自部落格学舎の記憶

閉校雖然是件令人難過的事,但中津小學的校舍還是維持著廢校前的模樣。除了有各種如「早ね、早おき(早睡早起)」、「みんな、ともだち、いじめはしません(大家都是朋友,不會欺負別人)」等溫馨提醒的標語,也貼著「今までありがとうございます(至今為止謝謝你們)」的感謝語。

39926947_1967556226640800_51181132702254

工作現場

(攝影/林坤煌理事長)

​從中津小學正面看,左半部是我們工作的半室外水泥地。原本可能有一面以落地窗為主的牆面,在廢校之後留下木製的窗框,變身為畫框,框住深綠的山林與青綠的稻田,以這樣的景緻為背景,志工們馬不停蹄地挑揀稻草、製作草繩 。

1_edited.jpg

​綠如畫的工作背景

(攝影/Esthel

工作場所的右邊似乎是中津小學的校門口,一進去就會看見學生們的鞋櫃。鞋櫃後有幾間教室。教室的牆外貼滿了中津小學學生的照片,彷彿將當時的美好記憶濃縮在一個又一個笑容之中,靜靜的守候在此。

IMG_1678.JPG

中津小學校門口,是我們放置稻草的地方

(攝影/鄭小熊)

IMG_1670.JPG

中津小學同學們的大頭照以及夢想小卡

(攝影/鄭小熊)

​中津小學的右邊有一塊大草皮,一眼望去非常整齊,似乎常有人整理。再往後走,有一個1967年建成的游泳池,游泳池有八個水道,可推測中津小學當時的學生數量應該不少。被大自然所圍繞的中津小學,至今也時有小學老師帶領班級,或是父母攜子來郊遊。

39981488_1967671966629226_53002123158434

中津小學右側風景

(攝影/Esthel

20171119194556.jpg

中津小學右側的泳池

(圖片引自部落格学舎の記憶

IMG_1734.JPG

​來中津小學附近郊遊的小朋友們

(攝影/鄭小熊)

走上中津小學正面的右半部的紅磚台階,前方跟右方各有一個門,前方的門通往辦公室,右方的門開了往上走會到體育館。我們都會走到體育館上廁所。

40079702_1967216413341448_84145328048507

體育館入口與玄關

(攝影/一隻貓貓 影像工作室

39948241_1967216296674793_28369495253466

通往體育館的樓梯

(攝影/一隻貓貓 影像工作室

39918018_1967216556674767_24888329255381

五彩繽紛的樓梯

(攝影/鄭小熊)

39998562_1967216240008132_49836935585034

廁所入口

(攝影/一隻貓貓 影像工作室

39966889_1966980350031721_27817119681326

中津小學非常重視體育,體育館四周掛有鼓勵選手的布條

(攝影/呂大吉)

寧靜的體育館令人心平氣和。有時我們會在體育館的講台上稍作休憩偷閒。講台上有一台鋼琴,有些志工偷偷彈琴練曲,樂音輕輕地流瀉到樓下。

40023721_1967680179961738_35181387516058

​鋼琴發表會(假的)

(攝影/Esthel

中津小學廢校後,也持續為地方活用。除了借給藝術祭製作團隊的我們,平時多作為社區活動的場所。尤其是體育館,偶爾舉辦講座,而學生球隊也會借用球場練習排球。

以「地方再生」為中心理念的越後妻有大地藝術祭,也有不少利用廢棄學校進行的創作,例如化為繪本與木之實美術館的真田小學、奴奈川キャンパス(奴奈川小學重生計劃)、以最後的教室重生的東川小學等。

大吉掰_180824_0393.jpg

最後留下掛牌,工作移至穴山

(攝影/呂大吉

穴山

穴山

2018-07-25CCT_0030.jpg
穴山工作現場2.png

​志工團後期的工作場地在穴山。

 

在穴山公民館外有設立越後妻有大地藝術祭的黃色指示牌,作品放置處在徒步不到五分鐘的距離。沿途右側先有一些住家,而後兩側都是青綠田野。雖然天氣炎熱,但看著晴空萬里與田林相接,令人心曠神怡。

40002159_1968924629837293_45711127680521

看到指示牌,再一直往下走就到了

(攝影/Esthel

39899993_1965768803486209_16620998848214

​走往作品的路

(攝影/呂大吉

40006436_1968615729868183_29614795465886

入口遠景

(攝影/林舜龍

40119793_1968822269847529_90426391344342

從作品放置處往右看是田林交

(攝影/Esthel

IMG_2371.JPG

入口近景

(攝影/鄭小熊

IMG_7383.jpg

工作現場

(攝影/Celine

​這裡算是森林的入口,有如俗世與大自然的交界處。自水泥地踏入枯葉殘枝的褐色地毯,彷彿成了另一個世界。四周為高大的樹所擁,陽光像好奇訪客的森林小精靈般,從枝葉間隙悄悄施了魔法,讓樹林裡的綠多了幾分層次。

IMG_2370.JPG

​綠蔭濃密

(攝影/鄭小熊

40027891_1969174626478960_50364662082164

志工團裡也躲著一個小精靈

(攝影/Esthel

39989535_1968900296506393_49924037049350

回首

(攝影/張瓊文

從作品放置處再順路往下走,會到達足瀧車站。

這段山路曾經是穴山村與外界連接的唯一途徑。自從開闢了柏油路之後,居民就鮮少利用它而漸漸荒廢。2015年林舜龍老師與志工團隊聯合穴山村與足瀧村的村民重整這段古道,現在是不少學生上下學的必經之路。而今年我們也與居民合作進行古道修復。

​古道修復過程

攝影/一隻貓貓 影像工作室

2018-07-22CCT_0225.jpg

​大合照

攝影/一隻貓貓 影像工作室

bottom of pag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