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op of page

 

製作

過程

取得稻草

負有「稻米王國」盛名的新潟,在豐收稻米之餘,往往也會回收大量的稻草。傳統的稻草曝曬方法是在收割後,以當地人稱「まるける」的方式將稻草捆紮成束(台語叫做「摠草」),並在竹架上像金色屏風一般懸掛曝曬,最後疊放成稻草堆進行保存。將稻草作多方利用,或作為草鞋、榻榻米的材料等。

新潟保存稻草的過程

(圖片取自網站新潟文化物語

由於稻草堆中可能藏有昆蟲等各種小生物,基於安全考量,無法空運台灣的稻草到日本。這次作品的稻草原料皆由當地居民熱心提供,以車運送到我們工作的中津小學。

這戶人家因為製作榻榻米的機器損壞,將用不到的稻草捐贈給我們。

(攝影/Celine

挑揀稻草

《跨越國境‧絆》與一般的編織作品的不同之處在於,並非直接以稻草進行編織,而是先將稻草加工為草繩,再以草繩為單位編織。

「挑揀稻草」便是在製作草繩前必要的處理。主要目的有二。

 

其一在於「維持美觀」。我們抽除稻桿附有髒污的外葉,讓稻草能呈現最原始的顏色,製作成美麗的草繩。至於褪去的稻葉,我們也不浪費地搜集成袋,最後鋪在作品下方裝飾。

 

其二在於「確保稻稈平順」。這些稻草經過多次搬運難免會折到,而這樣的稻桿常常會因為彎曲而無法準確放入快速運作的草繩機,造成草繩斷裂。所以在挑揀稻草的階段,就會先將稻桿尾部修剪整齊。

挑揀稻草

挑揀稻草

(攝影/一隻貓貓 影像工作室鄭小熊)

「挑揀稻草」是一件反反覆覆、枯燥乏味的工作,一捆處理完,又接著下一捆,然而接連送來的稻草堆積在中津小學後方,不動如山,絲毫沒有減少的跡象,實在難以萌生成就感。_(:3 」∠ )_

 

儘管如此,偶爾我們沈浸在不同類型的音樂裡,放空沈澱;偶爾我們傾聽你我的人生故事,在笑聲中慢慢地親近彼此。偶爾我們也迎接居民們好奇的眼光,感受他們的純真性情。在綠色山田襯托下,我們都成了一幅幅畫。

 

IMG_6051.JPG

​音樂是心靈的綠洲,工作時不可或缺的藍芽音響

(攝影/Celine

❤️🧡💛💚💙💜🖤_180811_0121_edited.jpg

偶爾,我們也一起看電視(。◕∀◕。)

(攝影/顏巧昕)

製作草縄

製作草繩

​草繩機的構造和運作模式是這樣的:將適量的稻稈,不間斷地分別放入兩個像鏟子一樣的輸入端,受到驅動的轉軸會將兩端的稻草螺旋旋轉成草繩,最後草繩捲入木盤輪軸內,捲滿之後再解開轉輪,將一整捆草繩取下。

製作草繩

(攝影/一隻貓貓 影像工作室、張堇紋)

「挑揀草繩」作為草繩的原供給,與「製作草繩」是同步進行的。「製作草繩」的工作基本上以人為一組。除了放草的兩人,還有一位遞草專員,在挑揀稻草之餘,補充兩人手上的草,讓草繩機的作業可以盡可能持續不斷的高效率運作

 

草繩機共有三台,其中兩台為電動式草繩機,剩下一台為人工腳踏式草繩機。這三台草繩機分別製作不同粗細的草繩。較細的草繩為編織工作坊的材料,較粗的草繩才是《跨越國境‧絆》的編織材料。

 

使用電動式草繩機需要極高的專注力,並掌握放草的節奏。草繩機轉動的速度飛快,若一不小心失神,沒能適時放入稻草,很容易使草繩粗細不均,甚至斷裂。至於腳踏式草繩機,很像沒有手把的飛輪,踩的人雖然坐著,但沒有支撐點,有點費勁,大家輪流抱持著流汗減重的決心鼓勵自己踏下腳步。(ง๑ •̀_•́)ง

 

運轉的草繩機規律、清脆的聲音,彷彿​是對一段生命的譜寫,像捲啊捲的錄音膠卷,也像旋轉的黑膠唱片,在回憶中循環播放。

IMG_1737.JPG

一疊又一疊的草繩

(攝影/鄭小熊)

製作竹圈

製作竹圈

作為作品形狀的主要結構,​我們製作約二十個半徑逐漸增大的竹圈,並在竹圈外圍纏上細草繩,以維持作品外觀的一致性。

​在此之前,先將竹條做初步處理。

 

為了避免竹條在彎曲時從竹節處斷裂,首先削去竹節,接著再用砂紙將竹子的表眠磨得平滑,一方面讓繞草繩的人比較不容易扎到手,一方面也能在空中減少竹圈和草繩之間的摩擦力,以防夏天高溫產生自燃現象。

​削磨竹子

(攝影/一隻貓貓 影像工作室Celine

由陳東本阿公將竹條一邊彎曲,一邊相互交疊,為竹圈塑形。而捲草繩時,我們也使用阿公的方法,先將草繩捲成童軍繩收繩的樣子,再繞到草繩上,一邊放繩一邊繞。

製作竹圈

(攝影/張堇紋)

3_edited.jpg

完成第一個竹圈d(d'∀')

(攝影/張堇紋)

還有這樣的操作方法呢!

ლ(◉◞౪◟◉ )ლ

xdKZcwU - Imgur.gif

​據說是志工團裡最高的

(攝影/Celine

1EwEB0L - Imgur.gif

​據說幼稚園是呼拉圈比賽第一名,求PK σ`∀´)σ

(攝影/Esthel

全體移到穴山工作後,也持續製作竹圈。當竹圈越圈越大,捲草繩所需的人力也自然越多。穴山工作區(也就是作品放置的地方)是在樹林入口,地上有不少雜葉殘枝。我們都會把一捆一捆的草繩當座椅。

​製作竹圈在穴山

(攝影/一隻貓貓 影像工作室

​捆竹圈在穴山

(攝影/一隻貓貓 影像工作室、張堇紋)

製作注連縄

製作注連繩

​注連繩(しめなわ)常見於日本神社,作為「人神區隔」的結界,被視為驅除穢惡的神聖象徵。

 

而新年時,日本人也將注連繩裝飾於門前、玄關或室內,用以避凶祈福。這種注連繩在製作時,會先將草繩捆成三、五或七等單數股,再分別向中心扭轉​交疊,所以​又稱作「七五三繩」​(此段敘述參考喜妹娜哇稻草藝品館官網

注連繩的製作是本次作品不確定性極高的部分之一,在資訊不足的情況下,我們未能做好準備,因此我們渴望能與當地居民合作。首先來幫助我們的是,稻草職人高橋先生。

 

不過高橋先生原以為我們是要製作居家裝飾用的小型注連繩,而類似神社用的大型懸掛注連繩,他認為太過神聖、不能任意觸及,因此在本次作品上無法施以援手。但在高橋先生的指導下,我們還是非常認真地學習。٩(๑•̀ω•́๑)۶,也對注連繩有了初步的方向。

以稻葉包覆注連繩

(攝影/蘇美玉、鄭小熊、Esthel、張瓊文)

其實日本神社注連繩的每次更換,都耗盡相當的人力與時間。據說下圖的宮地嶽神社的注連繩便動員了千人、耗費一個月才搓製完成。最後再花上兩個鐘頭,把兩股繩子扭一起,再掛上去。所以高橋先生會認為對我們的作品無法提供相應的協助,我想也是情有可原。(參考欣日本粉絲專頁)

L.jpg

福岡縣的宮地獄神社

(圖取自網站《故說!》的注連繩介紹

高橋先生還指出了一個致命的問題。我們先前並不知道,注連繩的材料是採用尚未結穗的稻草,收割後經過高溫烘乾、壓扁軟化處理,而能保持鮮嫩的青綠色。(參考喜妹娜哇稻草藝品館官網)這種的綠草的產期早就已經過了,所以我們手邊只有高橋先生帶來的少量綠草,其餘的都是結穗收割後存留下來的褐色稻草。為了視覺上的美感,勢必要另闢蹊徑。

我們在中津小學漸漸開始摸索注連繩的製作。

DSC_0067_edited.jpg

從台灣運來的麻繩

(攝影/張堇紋

這次作品的注連繩,必須要能夠支撐稻草編織龐大的軀體,所以我們在注連繩內多加了一條粗麻繩。

麻繩原是由三股細麻相互穿梭編制而成​,並且拉力越大會使編繩越緊,不易鬆脫。

我們的預想是,先將麻繩的兩端解開各成三股,再將各端的三股編入麻繩主體,形成六股規則穿編的螺旋麻花,而六股麻花可承受更大的拉力。

IMG_6561.JPG

六股麻花構造

(攝影/Celine

製作六股麻花的過程

(攝影/鄭小熊、Celine

DSC_0107.JPG

弄好麻花再拉緊!

(攝影/張堇紋

DSC_3249.JPG

(攝影/張堇紋

無論是把麻繩拆成三股,或是把編入處撐開,都會讓麻繩變得鬆緊不均而不夠緊實,因此麻花做好後,我們使用鉸鏈的拉力使麻繩的再次回到緊密的狀態。到此完成了注連繩中心麻繩的準備工作。

​接著製作注連繩三股的芯。稻草一把接著一把,由中心往兩側鋪在粗麻繩外,以細麻繩一節節紮起來,像長長的毛毛蟲。

IMG_2157.JPG

製作注連繩的芯

(攝影/鄭小熊

以稻葉包覆注連繩

(攝影/一隻貓貓 影像工作室、呂大吉、張瓊文)

製作好芯之後,也會再鋪上稻草遮住,依照懸掛型注連繩「兩端細而中間較粗」的原則,鋪草的數量由中心向兩端逐漸遞減,並以塑膠束帶圈綁,作暫時固定。在這個過程中,加了稻草的注連繩,特別是中央最粗的部分,光靠兩隻手已經幾乎握不住。因此我們製作了「稻草窗簾」。

​製作稻草窗簾

(攝影/一隻貓貓 影像工作室Esthel、鄭小熊)

簡言之,「稻草窗簾」就是將一支支稻草的上端,以類似雙套結的方式綁成稻草「片」。稻草「片」可以直接敷在注連繩芯外圍,而不會讓一支支稻草散落在我們的指間。​話雖如此,這是很費時費工的細活,因此只有各股接近中央的部分才使用窗簾處理。其他部分的草還是用塞的,由兩人各自握住上下的草,再由另一個人負責綁束帶。

為了解決了數量不足的問題,我們只在注連繩的最外層以新鮮綠草包覆。雖然包稻草的過程非常艱辛,一不小心褐色的稻草就會不聽話地跑出來招招手,但外觀看起來確實跟一般的注連繩沒什麼兩樣了。

再來就是製作注連繩最大的工程「扭轉」。我們請到當地稻草協會的松本文子小姐等人,給予我們專業的指教。和鋪稻草一樣,扭轉也是從中央最粗的地方開始分別往兩側進行,一側結束,再扭另一側。整個過程分成三組人馬,分別抓住注連繩三股,一股一股以逆時針方向使勁地邊轉邊繞中間的麻繩,把手上的那股遞給另一組人,持續輪流交換,使注連繩逐漸成形。

扭轉注連繩

(攝影/一隻貓貓 影像工作室Celine、張瓊文)

2018-07-16CCT_0299.jpg

注連繩成品大合照

(攝影/一隻貓貓 影像工作室

2018-07-17CCT_0020.JPG

台灣與日本稻草職人合照

松本小姐(右)、中沢先生(左二)

(攝影/一隻貓貓 影像工作室

架設鷹架

架設鷹架

​為了架設九米高的作品,我們在兩棵樹旁架設鷹架,並設置滑輪,利用滑輪系統將注連繩往上拉。除此之外,有時也架縮時攝影,或待在上方俯瞰作品整體的狀態。

和爬山比起來,爬鷹架的過程像是走捷徑快速攻頂。隨著高度急遽變化,視野也逐漸遼闊。「欲窮千里目,更上一層樓」。勇士們戴著安全帽,掛著安全扣,帶著既害怕又興奮的心情,小心翼翼地一步一步向上踩。

IMG_2405.JPG

爬鷹架

(攝影/鄭小熊

IMG_2374.JPG

​站在鷹架旁要戴安全帽比較安全

(攝影/鄭小熊

2018-07-23CCT_0538.jpg

在上頭坐鎮觀察的建築三工頭之一帥氣Celine

(攝影/一隻貓貓 影像工作室

2018-07-27CCT_0347.jpg

跨樓聊天

(攝影/一隻貓貓 影像工作室

IMG_7453.jpg

用水桶把點心吊上去( ͡° ͜ʖ ͡°)

(攝影/Celine

​各種器具整齊放好!

(攝影/一隻貓貓 影像工作室、鄭小熊)

​我們將滑輪在兩棵樹上下以布條固定拉緊。尤其在下方的樹幹外圍多加木塊,讓布條上的枝幹變得寬粗,可以增加摩擦力,使布條不易被往上拉。

掛上注連縄

​掛上注連繩

IMG_8155.jpg
IMG_8164.jpg

​中津小學的志工製作注連繩時,待在穴山的志工已經開始了作品的初步編織。在懸掛注連繩之前,我們先把編織好的部份和注連繩結合為一體,以利往後編織作業的進行。先前提及注連繩中包有一條麻繩。麻繩中點掛有一條短麻花和相扣的鐵環。作為作品的主要的支撐結構,二十條麻繩互相穿過鐵環拉緊而平均的綁在垂下來的麻花與鐵環上,承受作品的重量。 最後我們藉著滑輪,將作品上升到可以進行編織的高度。

銜接注連繩的細部結構。

(攝影/Celine

連接注連繩與作品本體

(攝影/一隻貓貓 影像工作室、張堇紋)

將注連繩的麻花、滑輪上麻繩的麻花都接在金屬環上

(攝影/一隻貓貓 影像工作室、張堇紋)

利用滑輪把作品升高高試試看

(攝影/一隻貓貓 影像工作室

2018-07-21CCT_0761.jpg

仰望

(攝影/一隻貓貓 影像工作室

編織作品

編織作品

初步編織

最先做好的兩個竹圈,以及向上維繫的麻繩是整個作品的命脈,在注連繩完成之前就已經開始實驗操作,並奠定往後編織的模式「經線為固定不動的麻繩與草繩,緯線為穿梭的草繩」,志工們圍著圈站好,接過草繩線頭,一上一下地穿繩編織。

IMG_2394.JPG

最初的兩個竹圈以及三方麻繩

(攝影/一隻貓貓 影像工作室

初步編織小組

(攝影/一隻貓貓 影像工作室

​正式編織

下方這支縮時攝影可以概觀:「上注連繩」、「把作品升高」、「上竹圈」、「剪草繩」、「穿繩編織」、「童軍繩活結假固定」等工作。​※建議手動調高解析度(´▽`ʃ♡ƪ)

上竹圈:

​作為作品定型的重要結構,我們每隔一段高度就會加上一個竹圈,竹圈的半徑逐層加大,最後總共有二十四個竹圈。

DSC_0416.JPG

所有人站定位一齊調整竹圈位置

(攝影/張堇紋

掌握好距離,大家就在最上方的二十條經線麻繩順下來的竹圈位置上,綁一個雙套結。由於竹圈越往下越大,經線麻繩之間的距離也越來越寬,因此麻繩間也有補加草繩,以便上下穿梭編織時能盡量保持相似的密度。草繩相較於麻繩不具彈性,繞竹圈時不綁,只繞兩圈往下垂。

​雙套結--->

40655344_1980417572021332_37388172679457

(攝影/Esthel

2018-07-23CCT_0014.jpg
2018-07-23CCT_0158.jpg

剪草繩:

我們在地上以粉筆作記號,平順地依照作品(竹圈)寬度剪出適當長度的草繩。

2018-07-23CCT_0470.jpg
40929086_1980417472021342_63144178400572

剪好的草繩放在路邊

(攝影/Esthel

將草繩拉至適當的長度

(攝影/一隻貓貓 影像工作室

穿繩編織:

​穿草繩是以逆時針方向進行。剛開始是一次穿一條草繩,尾部與前一條繩打個結,志工們將面前的繩頭穿過經線下方之後,再穿過下一條經線的上方,上下上下反覆地穿,遞給下一個志工後,便將剩下的線往右拉,一直拉到繩頭已經無法繼續穿梭、草繩緊了,再接下一條草繩。後來我們發現一次穿一條厚度約0.5公分的草繩實在效率太低,所以換成一次穿兩條草繩。

2018-07-23CCT_0400.jpg

編織作業俯瞰圖

(攝影/一隻貓貓 影像工作室

童軍繩活結假固定:

剛開始雖然編織速度很慢,但也還算順利,看著作品一點一點地成形,志工們也都非常有成就感。隨著越往下編、作品體積越大、重量越重,才發現作品的形狀越來越扭曲,可能是因為要支撐作品形狀的竹圈可塑性太大,又或是因為編織時志工們拉得鬆緊程度不一,造成這邊已經穿繩到下一個竹圈,對面卻還在穿上一層竹圈的窘況(也就是作品表面凹凸不平、幾處塌陷),使得編織作業難以進行。

因此我們只好在各個樹幹綁童軍繩拉到作品各方,並打一個活結,讓這些童軍繩的拉力可以暫時將作品定型。​

2018-07-21CCT_0236.jpg

可以在繩上移動的活結

(攝影/一隻貓貓 影像工作室

綁活結假固定

(攝影/一隻貓貓 影像工作室

IMG_8003.JPG

童軍繩假固定俯瞰圖

(攝影/鄭小熊

縫補:

​為了減少一圈一圈的編織之間的間隙,間隙大的地方我們會另以草繩進行縫補,間隙小的地方我們會將一層層的草繩以細麻繩順著經線麻繩綁下來,這個動作其實很像是外科醫師縫補傷口(ゝ∀・)。

縫補和穿繩是同步進行的

(攝影/一隻貓貓 影像工作室

在童軍繩上掛滿麻繩以備不時之需

(攝影/一隻貓貓 影像工作室

​最後編織

原訂7/26中午作品必須完成,7/27、7/28是現場整理以及VIP交流參觀的時間,但我們無法如期完成,一直到7/27晚上七點多都還在編織作品。這時的作品已經去掉童軍繩的假固定,保持其原本垂下的狀態。※縮時攝影建議手動調高解析度(´▽`ʃ♡ƪ)

最後修飾

最後修飾

鞦韆、注連繩調整

​作品內的垂繩作為小朋友的鞦韆用,經過劇烈搖晃的測試,發現目前的注連繩無以承受,甚至有些許斷裂的情況。因此為了安全考量,我們解開注連繩,將裡頭的麻繩置換成鐵鍊。

2018-07-21CCT_0477.jpg

小朋友像泰山一樣盪鞦韆

(攝影/一隻貓貓 影像工作室

DSC_0837.JPG
IMG_8518_edited.jpg

最後加上的鞦韆

(攝影/張堇紋、鄭小熊

40402869_1975553232507766_45335006270445
40389311_1975553275841095_28513131286400

嘿嘿,偷盪一下

(攝影/Esthel

2018-07-28CCT_0227.jpg

​拆鷹架

鋪稻草

​在中津小學抽掉的稻草廢葉我們一包包收好運來穴山,在作品設置的區域鋪成草床。讓作品真正融入在這座森林裡。

40618488_1980512435345179_86425806260771

(攝影/林暐翔

​工作坊編織品佈置

​原本工作坊的編織品是要裝置在作品上的,但這些編織品的材料是較細的草繩,為了力求作品視覺上的一致性,最後決定將其串起,佈置在杉樹間,作為河流的意象。

(攝影/張堇紋、呂大吉、顏巧昕

(攝影/張堇紋、一隻貓貓 影像工作室

40820311_1980512498678506_67296364920475

作品完成的那天黃昏,奇蹟似的彩虹

(攝影/簡義明

2018-07-29CCT_0027_edited.jpg

作品完成,參加開幕式前的大合照

(攝影/一隻貓貓 影像工作室

bottom of page